“好有創意的紅地毯!”11月10日晚上8點多,新浪微博上一位名為“Anna姚娜”的網友發了這樣一條微博。在當晚的APEC晚宴上,這條特殊的“紅地毯”像波浪一樣,隨著前行的車輛流動,最終直達水立方。這鮮艷的一抹“中國紅”也給不少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流動的“紅地毯”背后有何奧秘?昨日,“紅地毯”的主要創意設計師、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燈光設計室主任鄭見偉透露,“紅地毯”的燈光特效技術并不復雜,成本也不算高,奪人眼球的關鍵因素還是獨特創意。
領導人的車輛緩緩而來,燈光鋪成的紅地毯徐徐展開。其實,這流動的“紅地毯”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“洗墻燈”。只不過,通常洗墻燈安置在垂直的平面上,燈光像水一樣洗過墻面,而這次APEC晚宴場館外的“紅地毯”,則是將洗墻燈安置在水平面上,再配上自動控制系統,可以隨車行進。
如此平常的建筑裝飾燈光之前很少用在這樣的隆重場合。“跟導演組說,他們都不相信能實現。”鄭見偉告訴記者,燈光師遇到類似場合,常常會使用舞臺燈光,這次專門使用的建筑燈光,通過配光技術完美展現了“中國紅”的傳統文化特色。
同樣,APEC晚宴也給觀看轉播的市民帶來了不一樣的“銀杏葉”。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信息燈柱,被舞臺燈光染成了藍色樹葉,隨著燈光的變化格外引人注目。
今年4月,鄭見偉的團隊便開始進行APEC晚宴場館外的燈光創意方案創作。除了當晚的“紅地毯”和“銀杏葉”,鳥巢最為著名的鋼結構“剪影”效果也在當晚移入了LED屏幕。同時,鳥巢建筑框架外特意增加了投光效果,這樣一來,建筑和LED屏互動起來,再加上“銀杏葉”信息柱的染色效果,讓這個以鳥巢為核心的表演區域美輪美奐。
“一開始我們是在演播廳里實驗燈光。”鄭見偉拿出一張最初進行燈光實驗的照片,照片里,幾位工作人員舉著燈,屋子里一片通紅。也正是在這次實驗中,基本確定了這個創意方案。
之后,在星光影視基地,室外實驗針對燈光安置的高度等問題進行多次調整。第一次實驗中,這些“洗墻燈”還被安置在水平高度1米左右上,第二次高度則已經被降到50厘米,最終現場燈光的高度則是40厘米,“這主要是考慮到燈光最終能達到"薄"而"寬"的效果。”鄭見偉解釋說。
“炫目、可移動、可回收。”在當晚中央電視臺的轉播中,主持人簡單概括了這條燈光“紅地毯”的好處。鄭見偉介紹,此次燈光“紅地毯”投入大約200多萬元,設備可重復使用1000次。相比要投入幾十萬元制作成本的傳統地毯,燈光地毯的成本其實并不高,也不會對地面產生破壞。
不僅如此,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使用的這些燈光還具有低能耗優點,僅僅相當于本市多個地標建筑燈光能耗的一半,甚至只有四分之一。